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9-27 閱讀次數:5711
人工智能來了,十年內50%的工作將被取代,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也有弱點,人類不必太悲觀。父母應鼓勵孩子找到專長,愛與情感機器人無法取代,學習如何運用人工智能,比會編碼更重要,發(fā)掘興趣強化自我學習,可免被機器淘汰。
人工智能的時代不是未來,而是現在進行時。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也特別專訪創(chuàng)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,他直白預測,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,未來十年內,一半的工作會被取代,但人類也不必因此過度悲觀。
李開復:深度思考是它不能做的,跨領域的思考是它不能做的,情感是它沒有的,自我意識它是沒有的,常識它是沒有的,然后它并不懂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,比如說什么是美、什么是愛、什么是關懷、什么是同情心。
陳文茜:所以你覺得在這個時代里頭,父母跟孩子該做什么?
李:我覺得父母應該鼓勵孩子,去找自己最愛、而且最擅長的事情,而不是變成一個背書的工具,因為你背書再背也背不過機器。就像你看,我們以前心算那么厲害的,沒有人靠心算能找到工作,因為不會比計算機快。所以你現在靠選股票維生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貸款維生、推薦一個商品維生、做中介維生、做助理維生,這些都會被取代的,就跟以前做心算找不到工作是一樣的道理。所以一定要找一個足夠深的領域,讓你扎得特別的深。
李:再下一個建議,其實很多所謂的文科生還是滿有機會的,因為AI(人工智能)不太擅長做這方面的東西,因為它是一個理工判斷的工具,所以如果說你要做個藝術家、哲學家、學考古、學人類學、學社會學這些東西,政治、國際關系,這些東西不是AI擅長的。因為它是需要多領域、跨領域的思考,而且不見得有一個正確答案。我倒不是說,每個人都該去讀文科,而是說如果你對某一個文科特別有興趣,應該去追尋,然后父母不要打壓。
那最后一點我的建議就是說,人還是要花更多的時間跟人交流,因為有一個是絕對的AI的弱項,就是它沒有辦法跟人心靈溝通,它沒有辦法觸及你的感情,它沒有辦法得到你的信任,得到你的愛,得到你的同情,或者感覺它同情你。這一點我覺得是上天保留給人的。其實人的這種靈性,或者人的這種愛和感情,應該是機器是可以試著偽裝,但是會很容易被我們識破的。
陳:我們看到科學園里有很多工作人員,或者是我們年輕人玩電玩的,我們稱他叫做3C人類,這些人類他已經變成沒有能力跟社會溝通,因為他每天在看電腦,他每天唯一最有能力的是,他在電腦里頭表達他自己,可是一離開那個網際網路,一離開里頭的他所隱藏的身分,他可能是一個帳號,是一個他自己創(chuàng)造的名字,一離開以后,他其實在跟人溝通,他連眼神接觸,連眼睛看著人都發(fā)生了困難。那所以在下個階段,我們最需要跟AI人工智能相處的人,是你覺得要更發(fā)展人跟人之間的關系?
李:這種自閉型的整天玩電腦的人,他們是最危險的一批人。為什么最危險?因為你可以想像,一部分的這些人工作會消失,因為他們平常從事的工作,無論是什么工程師也好,就被機器取代了。因為這些AI公司賺很多錢,都會被政府征稅,然后會養(yǎng)著這些失業(yè)的人。但是每個月拿著這養(yǎng)的國民工資,他并不能夠過很好的日子,然后他就會更多的把時間投入上網,那個時候你戴上眼鏡,就跳到虛擬世界了,然后你就跟那些真人假人,整天對罵對打,然后發(fā)生各種事件,有一個不同的人生,有一個平行人生在那里。那最后基本腦子就退化了,整天戴著(VR)眼鏡在家里,拿著國民工資,吸著奶昔,這樣的日子我覺得就是我們最不愿意見到人類發(fā)展的方向。
陳:其實人在面對人工智能的時候,要更多的參與人跟人之間的交流,參與各種社群活動這樣。
李:一方面把人工智能當作工具好好的用它,另外一方面要發(fā)揮愛心,什么工作是可以發(fā)揮愛心、發(fā)揮人的這種獨特情感,我覺得就是服務業(yè),這一點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在自我認知和社會的意識上,發(fā)生一個徹底的轉變,因為大部分人以后都是從事服務業(yè)的。而且服務業(yè)是給我們帶來快樂、帶來溫馨的,一個按摩師、一個導游、一個酒店禮賓服務,這些人是對我們是有心靈的接觸跟感謝的,讓我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是有價值的,這是一種服務業(yè)。
其實還有一種服務業(yè)可能是志愿者,因為不是每一種服務業(yè),都一定要是要拿薪資的,當大家有了國民待遇,當AI公司被征稅,發(fā)給了這些這種失去工作的人,我們要想辦法鼓勵他們,去發(fā)揮他們的愛心,做志愿者,無論是到老人院還是孤兒院,或者是把他們的時間幫助小孩。我覺得這些愛心的散發(fā),會讓我們人更能夠感覺到人類的美好,更能跟機器區(qū)別出來。
陳:所以可以是服務業(yè)、可以是志愿者,你讓你的小孩現在走向什么?
李:我覺得找到他們愛做的事情,在有AI跟沒有AI的時代其實是一樣的。我兩個孩子都是學藝術的,他們現在跟AI都沒什么關系,我也不帶他們去創(chuàng)新工場,他們既沒有興趣、我覺得也沒有必要。對于這些AI的發(fā)展,我會當作一種了解世界該怎么走的方法來跟他們講,不會認為你必須要去學。
陳:我曾經訪問過(麻省理工學院)CSAIL(電腦暨人工智能實驗室)的主任Daniela Rus,她就覺得一個小孩子在未來的時代中,她認為大概小學三年級左右,一個國家應該把編程課程變成一個學校的必修課。她自己從羅馬尼亞來,她很重視這一點,是因為她覺得,她今天還可以在美國有一席之地,是因為羅馬尼亞從小把他們的數學教育做得很好。所以她覺得她小學時候的教育,奠定了她后來可以發(fā)展的基礎。她覺得在這個領域里頭,各個國家誰先認識到這一點,誰就在這個部分很重要。你的看法呢?
李:我覺得她講的是沒有錯,但是有點理想主義,我覺得是一種標準。我們都希望他說的事情發(fā)生,但是我覺得我們真的沒有足夠的時間,我覺得時間不夠了。因為未來將創(chuàng)造偉大的AI公司的人,現在不是(國小)三年級,現在是可能大四的學生,所以我覺得趕快該跳進去了。現在比爾蓋茨、扎克伯格都在說,每個人都需要去學寫Code(程式設計),我覺得也ok啦。但是我覺得你不用去逼每一個人去走這條路,每個應該有自己更多的空間。
陳:應該是你要會用這個編程?
李:對!就像你現在會用Word、Excel、IE、Browser、iOS,其實基本上對絕大多數人就夠了,AI以后就會跟iPhone, Android一樣好用。當然它可能是比如說針對醫(yī)生的一個助手、針對律師的一個助手,這種東西會遍布在我們的世界里,會用這個技術,然后跟它能夠(發(fā)揮) 1加1等于3(的作用),我覺得是一個很值得去做的事情。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寫這個AI?我覺得AI它就是會變成一個平臺,它變了平臺以后,你會不會寫它,我覺得幫助不大。
陳:您在你的書里頭列出來哪些哪些工作會消失,如果有人現在買了你這本書,他正在這些科系,他該怎么樣?他立刻離開他的學校?或是拿你這本書就丟向他的老師,就說我放棄,他到底該怎么辦?
李:我在微軟的時候,我們做過一個研究,就是說一個微軟十年的工作的人,他只有5%所有的知識是來自大學跟以前的,其它95%都是在崗位上學的。大學里學的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讓你知道怎么學習。
有一句話我特別認可就是,大家在大學畢業(yè)的時候,你如果把一切你學的通通忘記了,剩下來的那才是教育。那就是你自我學習的能力。所以如果在大學你學了自我學習的能力,然后你現在又看到了這種趨勢,那你要學醫(yī)的,可以去做一個服務型的,或者一個研究型的醫(yī)生,這種會越來越多的,不是越來越少的。所以我覺得,每一行都還有他的機會。
全國熱線:400-9922-999
電話:0755-2228-9888
網址:www.mfgchn.com
深圳地址:羅湖區(qū)深南東路5016號京基100大廈21層
傳真:0755-2228-9777
電郵:INFO@MFGCHN.COM
掃描二維碼
關注MFG微信公眾號